【精神健康】調查指逾半受訪青少年感壓力 僅3成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願主動求助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2/01/31 06:00

分享:

分享:

啟勵扶青會調查顯示,逾半受訪青年感壓力。(曾耀輝攝)

本港爆發第五波疫情,莘莘學子再次轉為網課。啟勵扶青會關注疫情下會否影響青少年精神健康,在去年進行問卷調查發現,有逾半受訪者均表示有壓力,9%更表示極有壓力,惟只有34%受訪者願意主動求助。啟勵認為青少年的壓力情況一直沒有好轉,而學業壓力,及對升學和未來發展的憂慮最為困擾學生。

啟勵扶青會於去年9月30日至10月28日,以網上問卷調查形式訪問1,352位14至24歲的青少年。受訪者自我評估目前壓力程度,以0分為中間值、5分為心情極度平和、-5分為極有壓力計算,51%受訪青年自我評測為負分,反映生活中感壓力,即當中9%自評為-5分及-4分;最多人自評人為-2分,佔17%;亦有34%受訪者指過去一年大部分時間感憂慮及難以集中。

負責調查的項目經理吳芷旻表示,疫情下的學業壓力,及對升學和未來發展的憂慮最為困擾學生。有關壓力的數據與其他機構同類型調查結果類似,反映青少年壓力方面情況一直沒有好轉,須投放更多相關資源協助。

此外,調查結果顯示,60%受訪者面對精神健康問題時,不願主動求助;即使願意,當中亦只有不足2成會尋求專業人士協助。吳芷旻說,社會仍將見社工、尋求幫助等行為標籤,或令學生羞於求助,她強調,不一定要病情嚴重才需要接受輔導。

行政總監蕭加欣(左)、項目經理吳芷旻(右)。(曾耀輝攝)

啟勵行政總監蕭加欣表示,坊間雖有很多機構提供各種輔導服務,但青少年未必知道哪種適合自己,即使接受幫助,亦遇上不合的情況︰

有青少年對我們說過,覺得治療師不明白自己,就算解釋都沒有用處,乾脆只講治療師想聽的說話,而不是自己的真實情況。

為協助14至24歲青少年找到適合的精神健康輔導,啟勵扶青會由去年開始試行「呼蜂喚語」計劃,在了解其需求及疑惑後,進行初步評估及分析,再配對適合的輔導機構,目前已協助34宗個案得到適合的幫助。有關服務預計農曆新年後正式推出。啟勵扶青會亦計劃會到不同學校推廣精神健康,希望讓學生了解求助並不是壞事。

蕭加欣及吳芷旻均從事青年工作多年,她們觀察到近年多了青少年關注精神健康,更在朋友出現負面情緒時主動提供協助。兩人總結了4大要點,建議青少年在幫助朋友面對壓力及負面情緒時要留意。

首先,不要太着急為朋友解決問題,聆聽才是最重要。吳芷旻說,其實很多時候事主心中都知道自己想要如何解決問題,但只是一開始就陷入思緒混亂,因此朋友可以做的,是要先聆聽和陪伴,才慢慢助其理清想法。

第二,切記不批評,即使要問問題,可多採用開放式問題,讓其有空間可以多說自己感受。此外,吳芷旻提醒,要發掘更多可提供支援的人選,「即使你們最老友,但都不可能24小時不間斷地提供協助」,亦可協助他們探索應對問題的不同可能性,多鼓勵正面解決問題。

啟勵扶青會推出呼蜂喚語計劃。(曾耀輝攝)

一文看清強制檢測方法及途徑:https://bit.ly/3GaxDIb

HKET 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Video。
立即下載:https://bit.ly/34FTtW9

記者:黃悅晴